養老院“冷熱不均”成瓶頸,醫養結合如何破局?
- 2018-11-24 08:59:00
- 潤東 轉貼
- 3469
" 醫"和"養"都是老年人口的基本需求,對于失能或者半失能老人更是勢在必行。近年來,"醫養結合"也是養老領域一個流行語,那么,醫養融合的模式有哪些?現實情況下還需要突破哪些瓶頸制約?如何融合才能讓老人們安度晚年?
醫中有養:養老院里也能看門診住院
上午9點,86歲的朱永康老先生,從他所住的南京江寧沐春園8號樓,來到了老伴兒所住的護理院。朱老先生的老伴兒患有帕金森綜合征,三年前,病情輕微的時候,老兩口相互照應著起居。
“開始的時候還可以走路,到了2015年的時候,走路的時候不太穩,到了2016年的時候,我們說干脆找一個地方(養老)”朱永康老先生說。
女兒遠在北京,耄耋之年的老兩口越來越覺得生活地力不從心,葉奶奶的帕金森綜合征需要專業的護理和治療。于是,他們一起入住了南京江寧沐春園養老院。由于葉奶奶無法行走,屬于半失能老人,住進了護理院。而朱爺爺生活能夠自理,入住了生活區,相濡以沫62年的老兩口從此分開居住,不過,兩棟樓之間相距不足百米。
“我上午來,下午午睡一下再過來,晚上吃了晚飯再過來,這樣我們兩個都適應,這樣我們兩個都能保持(好狀態)”朱永康老先生表示。
南京江寧沐春園護理院位于江寧高新園內,遠離市區,卻常年處于飽和狀態,如此受歡迎,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它由江蘇省老年醫院負責運營和管理。
南京醫科大學附屬老年醫院副院長,南京沐春園護理院執行院長劉世清告訴記者:“心血管科、內分泌科醫生專家每個禮拜來,如果老人是心血管疾病的,周一副主任醫生以上的專家來,基本上人員固定,醫療區里面的 (醫生)負責查房。
像葉奶奶這樣的帕金森患者,從看病到住院,不用出養老院,甚至不用走出她住的這幢樓。養老院里就能看門診和住院,享受三甲大醫院的醫療資源。不過,劉院長認為,公立醫院"醫"很在行,在"養"方面還需要更多的磨礪。
養中有醫:養老院"冷熱不均" 醫療服務是"軟肋"
像南京江寧沐春園護理院這樣,由公立醫院托管的醫養結合機構,可以稱為"醫中有養"的醫養融合模式,這樣的養老機構在專業性和資質上更讓人放心,床位因此而緊張。而更多的醫養融合模式,則可以歸為"養中有醫"模式,即在養老院內開設醫務室,配備執業醫師和注冊護士。今年94歲的趙奶奶已經入住南京悅華安養院8個多月了,趙奶奶患有老慢支,心臟也不太好,在入住養老院之前,一有不舒服就要去醫院,每次一來一回總把她折騰得夠嗆。
“在家上個醫院,我就討厭,要這個檢查那個檢查,我都不高興。到這里來很好,我一有不好,他們就來,來了給我看,一看就好了”。趙奶奶告訴記者。小毛小病在養老院就能解決,還能享受醫保報銷,這讓趙奶奶和兒女都安心不少。目前,南京悅華安養院里目前有123張床位,可以進行慢病的管理和中醫的理療。
南京悅華安養院醫療總監寧建偉表示:“入住率已經達到了100%,排隊的老人已經20多人。收費根據老人自理能力不同以及病情各自老人狀態不同,收費在5860到10860之間,收費標準在主城區不算低。”
每月六千到一萬的費用,在主城區內屬于相對高端的養老院。而位于福建路的南京市鼓樓區銀杏樹老年人服務中心,每月的價格在3000元到5000元之間,價格很親民。兩年前,這里也籌辦了醫務室,三名醫生和五名護士,為院內120名老人服務。不過,負責人坦言,醫務室每年都在虧本運營。
南京市鼓樓區銀杏樹養老服務連鎖機構董事長吳友鳳表示:“我們的醫療收入一年是十幾萬,但是,醫務人員的工資一年是幾十萬,十幾萬里還有成本耗材等。我們現在收來的醫療收入和人工成本這一塊,自己貼了三分之二的人工成本用在醫療成本上。”
醫務室的開設、醫療人員的配備,讓院內的老人住得安心,也讓這家位于主城區的養老院一床難求。
鼓樓區挹江門街道福建路社區的夕陽紅養老院,收費更加低廉,每月的床位費在2200元到3500元之間,只能提供一般性養老服務,沒有醫療支持,這里的45張床位往往住不滿,入住率最多只能達到70%。這名負責人坦言,他們也想做醫養融合的養老機構,但是,醫療成本高昂,收費低廉的小型養老院根本無法負擔。
夕陽紅養老院主任卞維表示:“對于小型養老院,受到面積和功能的影響,要有醫務室和治療站,勢必要80平米以上空間。其次醫護人員的招聘,工資非常高,招聘三個醫生或者護士,也是一筆很大很大的費用,投資要好幾萬塊錢。”
解基層之困:降低準入門檻,提高"醫"的水平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在養老機構的眾多配套設施中,家屬、老人最關心的是醫療資源。養老機構中的"醫",往往決定著養老機構是"冷"還是"熱"。 根據省民政廳發布的老年人口信息白皮書顯示,全省一共有養老機構2463家,其中醫養結合的養老機構只有220家,只占其中的8.9%,醫養結合的床位6.1萬張。而全省65歲以上的老人1199.9萬,按照統計其中有兩成老人有愿意進機構養老,即240萬。而全省6.1萬張醫養融合床位顯然無法滿足240萬老人的養老需求,大部分老人在沒有醫療支持的普通養老院養老。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教授白友濤表示,推行醫養結合,還缺乏具體的可復制的操作模式,缺乏明確的標準,不過,近年來,南京民政部門在醫養融合推進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白友濤告訴記者:“主要就是降低了門檻,過去50張床位才可以辦,現在30張床位就可以申請了,過去必須要多少個醫生,多少個護士才能申請,現在也在降低,近年,消防要求也在下降。這樣就使得中間層次的養老機構,開始具備辦醫養融合的養老機構。”
足夠的專業醫護人員和較高的醫護水平,必然帶來養老成本的提高。如何讓門檻偏低的養老服務具備醫療資質,又如何為醫養結合配置符合資質的醫療服務人才,尤其是對民辦醫養機構而言,做到醫療服務資質與醫保對接,就成了民辦醫養機構繞不開的課題。讓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協議合作,也是一種可行的方法。
白友濤建議:“政府要出臺一些政策,鼓勵社區醫院和養老院進行聯合,讓優勢互補。一些私人診所可以看一些簡單的疾病,私人診所可以出診,如果養老院有50個人,醫養融合做不起來,但是我有醫務室,醫務室每個星期有一天或者兩天,有私人診所或者社區醫院派醫生過來,能夠定期給老人檢查身體看病。”
“健康中國2030”的政策定調,直接推動了萬億級市場的不斷擴張。而“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也為大健康產業指明了方向。科學生活、健康管理、健康消費等一系列細分賽道上,不斷涌現出創新者的身影。新風口之下,如何把握機會進而彎道超車?大健康投資又該怎么找到好項目?
“醫療產業超級生態圈BOSS”美年健康董事長俞熔、“在華外資醫院管理第一人”和睦家醫療副總裁盤仲瑩、眼視光大健康創新者星創視界集團董事長(寶島眼鏡CEO)王智民、中國醫藥電商新零售“鼻祖”康復之家CEO康凱、口腔診所管理認證體系“開拓者”美維口腔醫療合伙人兼COO宋大衛、引領國內DTC基因檢測市場微基因CEO陳鋼、早期咨詢產品化市場實踐者億歐公司副總裁高昂等重磅大咖將在2018億歐創新者年會現場與諸位交流分享,開拓創新“腦洞”。
(來源:荔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