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佐木明希在线_师生乱淫小说_在线观看网站禁入口不用下载_60分钟床上色视频

以服務實體經濟為要義 促進外匯市場健康發展

2018-12-13 20:11:00
康海
轉貼
3301

以服務實體經濟為要義 促進外匯市場健康發展

譜寫外匯管理改革開放事業新篇章 專題報道之四            記者   周琰                  

作為金融市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 40 年來,我國外匯市場生于毫末、起于累土,逐步實現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封閉到開放的轉變。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外匯局緊扣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 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根據主動性、可控性和漸進性原則,推動外匯市場深化發展,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在宏觀調控、資源配置、匯率形成和風險管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改革開放前,我國實行統收統支的外匯管理體制,沒有外匯市場的經濟基礎。改革開放后,為配合外貿體制改革, 1979 8 月,我國改革外匯分配制度,實行外匯留成管理,由此逐步產生了外匯調劑業務,萌生了外匯調劑市場,這是我國最早的外匯市場。 1994 1 月,我國開始實行銀行結售匯制度,形成了銀行對客戶市場,同年全國統一的、以電子化交易為平臺的銀行間外匯市場 —— 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成立運行,保障了外匯資源在全國范圍內根據市場情況合理流動。 2005 7 21 日,我國重啟匯率市場化改革,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2015 8 11 日,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報價機制進一步完善,匯率市場化程度進一步提高,我國外匯市場進入新的更高發展階段。

40 年來,我國外匯市場在對內和對外兩個方向持續擴大開放。企業、個人在跨境貿易、投資和金融活動中的外匯交易需求在外匯市場上被充分、有序吸納;同時,作為市場核心的銀行間外匯市場逐步改變早先單一銀行的參與者結構,非銀行金融機構和非金融企業入市交易,多元化的分層結構逐步形成。隨著金融市場對外開放和人民幣國際化推進,國內外匯市場從封閉走向開放,各類境外機構有序進入境內市場。為進一步與國際外匯市場接軌,自 2016 1 月起銀行間外匯市場交易系統每日運行時間延長至北京時間 23 30 分。配合國內金融市場開放, 2017 年完善銀行間債券市場境外機構投資者外匯風險管理政策,為 債券通 境外投資者提供配套匯率避險服務, 2018 年允許 QFII RQFII 開展外匯套期保值,外匯市場與債券市場、股票市場對外開放形成積極互動。

外匯市場在 40 年發展進程中,緊扣防范金融風險主線,不斷改進市場監管,努力創造公平、透明、競爭的市場環境,自 1994 年建立統一規范的外匯市場體系以來,有效應對了 1998 年亞洲金融危機、 2008 年國際金融危機等諸多外部沖擊,始終未發生由市場自身運行引起的重大風險事件。同時,積極培育行業自律, 2014 年《銀行間外匯市場職業操守和市場慣例指引》發布, 2016 年,全國外匯市場自律機制成立并發布《中國外匯市場準則》和《銀行間市場(批發市場)交易規范專家組工作章程》,建立了政府監管與市場自律并行的外匯市場管理新框架。

我國外匯市場的發展始終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尤其是實體經濟改革開放而持續推進,與整體經濟體制改革和金融市場發展進程相銜接、與之配套并為之服務,呈現出一個內部連貫、邏輯一致的過程。越來越多的境外投資者進入中國外匯市場,既反映出境外投資者對中國外匯市場的交易產品、基礎設施等各類市場要素全方位發展的充分認可,也說明我國外匯市場已不僅僅是基于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被動接納,而是全球外匯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回顧我國外匯市場 40 年的發展歷程,有很多值得總結的經驗。

二是始終堅持將服務實體經濟放在首要位置。實體經濟對外匯市場的基本和核心需求是有效配置外匯資源和防范匯率風險,如何滿足這種需求,既不是簡單地什么都不管就萬事大吉,也不是一味迎合逐利需求讓外匯產品眼花繚亂。從實體經濟和外貿發展的實際需要出發,充分考慮微觀經濟主體的風險識別和管理能力,由簡單到復雜、由基礎到衍生逐步發展外匯市場,避免外匯市場發展脫實向虛。

四是始終強調與其他金融改革和發展協調推進。我國的改革是系統性的體制轉軌,對整體配套關系的要求比較高。外匯市場作為金融體系的組成部分,要與其他領域的金融改革和發展協調推進,準確把握改革發展的節奏和機會窗口,沒有一個整體有效的金融體系支持,外匯市場建設很難單兵突進。在推進外匯市場改革過程中,各項政策的選擇、設計和推出時點,都是充分考慮了與其他改革的協調配合。

六是充分借鑒國外發展經驗但不簡單照搬。相對于國外發達市場,發展中的中國外匯市場可以充分借鑒國際成熟經驗,利用后發優勢少走 彎路 。同時,不能簡單照搬和模仿,應以前瞻性視角積極探索適合我國國情和引領國際趨勢的發展新路。銀行間外匯市場從 1994 年建立以來,始終堅持有組織交易平臺的市場形態,可以兼容多種交易模式、適應不同交易工具,打破了場內與場外的傳統邊界并形成功能融合。正是得益于這一長期制度安排,使我國外匯市場在 2008 年國際金融危機后實踐中央對手清算、交易后確認、沖銷、報告等全球新的監管要求和發展措施方面,具有獨特的便利基礎和先行優勢。

外匯市場的核心功能是為市場主體提供本外幣兌換和風險管理渠道。回顧過去,業內專家表示,我國外匯市場交易量的增長主要來自于三個方面的推動因素:一是我國對外貿易和投資的增長,直接帶動了外匯交易的增長;二是 2005 年匯率改革后人民幣匯率彈性逐步增強,市場主體管理匯率風險促進了外匯衍生品市場發展;三是隨著資本市場雙向開放,境內外投資者進入外匯市場開展本外幣兌換和風險管理。外匯市場在這三個因素的帶動下快速發展,有效服務和支持了實際經濟運行和金融市場改革開放。

面對機遇與挑戰,外匯局表示,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按照黨中央和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緊緊圍繞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三項任務,以拓寬交易范圍、豐富交易工具、擴大市場主體、推動對外開放、健全基礎設施、完善市場監管為重點,繼續推動外匯市場深化發展,服務國家全面開放新格局。

(來源:金融時報)